『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楚国也有相同的担心,风国崛起的速度太快了,好像单凭燕国,无法有效地遏制风国发展。
几个诸侯国开始加强联系,讨论如何面对风国,赵国自然是想把风国赶回关内,这就需要其他诸侯国出力,毕竟赵国的现状,仅仅只能自保,出关作战的话,毫无优势。
又跟上次的六国伐风一样,诸侯国之间根本没有一个主心骨,各自的提议大相径庭,都是心怀鬼胎,各自有着各自的小心思,这样的会谈根本不可能顺利。
剩余四国只是通过了攻防同盟协议,任何一方受到风国的攻击,其他三国必须无条件发兵,除此之外,连下一次联合伐风的日期都没有定下来。
齐王在会谈之中,还想继续拉出大旗,让楚国承认姬辕的正统性,重新逐渐新周室。
楚王对此不屑一顾,拒绝承认周室,这让齐王很尴尬,同样尴尬的还有燕王和赵王,毕竟现在他们两国是承认了姬辕的合法性。
四国会盟再次不欢而散,易衡对于会盟的结果并不意味,由于眼线和细作的关系,易衡甚至能够拦截赵王的马车,但是易衡没有做出这样的事情,说实话没必要,赵王并非没有子嗣,就算半途暗杀了赵王,也无法使得赵国崩溃和内讧,非得会落下卑鄙的名声,易衡才不想背上这种骂名。
由于没有商讨出结果,易衡按部就班地发展着风国,目前风国政策稳定,百姓无忧,匈奴也不敢来犯,这样一来的话,风国的民生得到了保证,发展的速度极快,短短一年的时间,各地的粮仓就已经被塞满,各种器械也开始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风国再次具备了伐赵的实力。
于是乎伐赵再次被提上了日程,文琼坚持认为短短一年的时间太过于短暂,粮食和器械倒是恢复上来了,问题在于人口还没有恢复,特别是吞并了威国和韩国之后,风国各郡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极大地改变,此时应当继续休养,不应当再起兵戈。
孙温自然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吞并赵国之后,风国才有资本休养生息,目前来看,赵国不吞并,风国一直面临三面被围的巨大隐患,只有消灭赵国后,方才能减少到两面,到时候不论是防御还是进攻,风国的压力皆是骤降。
公孙施对于国内的兵源表达了担忧,认为人口还未完全恢复,风国的军士实际非常吃紧,如果赵国损耗过大的话,有可能无法防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孙温认为过于谨慎了,不论是否攻打赵国,都要面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与其这样担惊受怕,还不如干脆一点,快速吞并赵国。
公孙施认为赵国与威国和韩国不同,韩国本来就是诸侯国垫底的存在,不论是军士的数量,还是疆域的面积,皆是垫底,所以攻伐起来特别容易。
威国则是因为被切割成了数块飞地,加上威王的一系列政策,以及奚欠的操作,这才导致威国被快速推到国都,随后威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