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第(2/3)页
测试之后,就非常肯定地认定了他。这时于建中还是半信半疑的对其住所进行了搜查。直到他们从他家里搜出其作案时所穿的衣服,公安部从衣服上检验出与被害人血型相同的残留血迹后,他这才真正地体会到了步法追踪技术的深奥性。之后被害人的舅舅,在大量证据面前交待了他当晚九时许在地里遇见外甥女*末遂,被女方劈伤手背,恼羞成怒杀人灭口的犯罪事实。
案破之日,省公安厅举一反三,在案发现场举办学习班,现场演示,以会代训,普及步法追踪破案技术。于建中有幸参加,与会期间,他充分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教材,听讲课,观摩表演,现场实践,反复测试,较快地掌握了以脚印找人的基本基础知识。
通过脚印可以找到人,真是太实用、太神奇了!正当于建中冥思苦想,怎样才能提高侦技水平时,不想喜从天降,正瞌睡里有人送来个枕头。自此,于建中对步法追踪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无旁鹜,钻进了学习步法追踪的技术里。他希望能早点的掌握这项了不起的专业技术,亲自运用到实际的破案工作当中。
这是他与足迹专家第一次破命案,这起案件,让身临其境的于建中感到极为震惊,受到启迪,更加彻悟到步法追踪的奇妙与实用,深为专家敏锐的观察力所折服,并由此萌生了拜师学艺的念头,以提高自己步法追踪的水平。从那以后,他就爱上了步法追踪这门技术。后来,他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运用足迹检验技术确定侦查范围,曾经破获了不少刑事案件,荣立个人三等功五次。学习过这样一门独特的功夫,虽然没有什么特别震撼的事迹,但靠这个独门绝技,他也确实破获了不少的案件。以他多年的经验来判断,手中照片上的这几个脚印很有可能就是凶手留下的。
通过对这些遗留的脚印的仔细研究后,于建中得到了这样的一些信息:这是一双45码的耐克运动鞋,原装的进口货,绝不是那些山寨货。根据他的经验推断,这个人的身高应该在一米八、九至一米九二之间,体重在一百至一百一十公斤。在M市像这样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因为还不能百分百确定留下这些脚印的人就是凶犯,所以,他还不知道这几个鞋印里到底包含着多少有价值的信息?
据现场地面在大雨后仅留的两枚不太清晰的残缺的半截脚印,于建中认为这一定就是犯罪分子留下的。这个家伙应该是个长腿高个的壮汉。通过对案发现场的勘查和调查,他那双独有的探赜洞微的慧眼,拨烦理乱,形象*真,惟妙惟肖地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确定了正确的侦察方向。于建中心里明白,目击证人顾拥军对疑犯体貌特征的描述应该很接近照片上留下脚印的这个人。这应该是一起有预谋的职业杀人案件,因为干这种丧天害理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胆量,显然一般人都是无法完成这个举动的,只有富有经验的惯人,才可能做到熟练的杀人,然后又镇定从容的离去。
这种案犯大多都都不愿意找帮凶,喜欢独自一人作案。以便尽可能的留下更多的犯罪信息,最大程度的减少暴露的机会。于建中的这种推断听着有点道理,但理由也都不是很充足,连他自己也是既不能否定也不能肯定。在这种情况下,他这个人就会坚信自己的经验判断,认为留下这个脚印的人就是凶犯。想到这里,他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然而事情远远还没有结束。如果犯罪嫌疑人不能确定是谁,显然这一切都是逻辑推理,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故事。于建中深知这一点,必须将犯罪人绳之于法才能证明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
只凭一个鞋印,就能知道性别、身高、体重、年龄,甚至是职业等因素。这在一般人听来就是胡说八道,或者是瞎子算命。但事实上靠足迹破案的绝技也是侦破技术上的一门科学。虽然与那些全国著名的足迹鉴定专家们相比,于建中还略显年轻,在业内也没有太大的名气,但从事刑侦工作多年的他在犯罪现场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靠立体足迹辨身高、平面足迹追踪、多人足迹分辨、残缺足迹辨认,等
(本章未完,请翻页)